宋式美學范疇:情是景之虛——化景為情,以書入畫,似水意韻。
——陳雨光
陳雨光
(上)
(陳雨光美學專著)
陳雨光(憨牛),農(nóng)歷1949年生。選擇美學與中國畫視錯覺學說創(chuàng)始人,藝術哲學家,傳記作家。先后獲得過十余項科研成果獎(包括國家級課題)。在經(jīng)濟、數(shù)學、計算機、數(shù)據(jù)庫、量化交易、算法模型、美學、哲學、邏輯、整體論等跨學科領域,出版有十數(shù)部專著,發(fā)表有數(shù)百萬字論文。其主要藝術哲學類代表著有《美的選擇》、《視錯覺》、《美的致生范疇》、《藝術的定向》、《性知覺》。書畫鑒評本《唐詩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宋詞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中國當代花鳥畫作品精選》、《中國當代工筆畫作品精選》;策劃組織了《中國畫三百家》。
《美的選擇》首次在國內從藝術哲學的角度,對中國畫學科體系的確立做出了兩大基礎性探索:第一,定義且回答了“何為中國畫”,揭示了“察覺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”。第二,創(chuàng)立了以視錯覺動向力發(fā)生學為內核的選擇美學,從整體論的范疇論,定義了“何為美”。
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時八年、約集了三百多書畫名家,編寫出版了填補空白的書畫鑒賞版《唐詩、宋詞、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的詩評鑒賞家。
基于當代藝術家的深度交誼和研究,著作者在珍藏的《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中,共獲得百多位專業(yè)畫家的大力支持,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創(chuàng)意的繪畫原作?,F(xiàn)今,許多書畫大家己故世。隨日時移,這部著作中的創(chuàng)作真跡和筆墨文范,己成為理解藝術的無法再獲的瑰寶,尤其數(shù)次展覽所引起的轟動,更證明,作為國粹“詩詞曲/書畫文”的超越時空神圣的崇高。
一帆書情遠 風正輕舟閑
——書法名家方一帆看到了什么?
方一帆,1947年生于重慶,現(xiàn)任中國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,四川省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,成都市雙流區(qū)書法家協(xié)會主席,多次榮獲國家級一、二等獎,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展覽中入選、獲獎。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四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 [7]《全國新人新作展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二屆現(xiàn)代書法展覽》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五屆楹聯(lián)作品展覽》
榮獲獎項
《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篆刻大賽》二等獎]
中國書協(xié)《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大賽》二等獎
中國美協(xié)河南《中國畫·當代風》
中國書畫報社《全國梅·蘭·竹·菊中國畫作品集》
中國美協(xié)河北 [7]《全國水墨畫名家展》
中國美協(xié)江西《全國水墨畫小品展》
成都電視臺《五省七方地區(qū)雄風書畫藝術展》
山東美術出版社《牡丹作品選》
河南大學出版社 《中國當代書畫三百家》
浙江文藝出版社《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》
北京教育出版社《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墨跡》
一帆兄,幾十年,我一直欣賞的書法家。
他是書畫大師岑學恭的入室弟子,是書法大家劉云泉的求道好友。
這兩家,對一帆兄的藝術及第,影響頗深。
學恭老的藝術,若孤巖斧劈,蒼雄沉厚。一帆學之深重。
云泉兄的藝術,若孤月淡云,小器靈趣。一帆隨之愜逸。
當然,自家當風。
一帆兄總有悟道自性。
我讀一帆書法,體驗長了,久生一情字,理生一正字,愛生一閑字。
情深求厚,正氣朔法,閑散滋逸。
也許,這是我對一帆書法的基礎性認同。
在當今書法亂世的氛圍中。方一帆是少有的清醒的頑固的晉唐恪守派。
這一命題,學問深處,超過本文篇幅。
因為,我們今天看到的碑帖之爭、丑亂之像,藉于晚清訓估的守古八分之無奈。而筆帖與刀碑,自唐晉,乃至八分,并無意義之爭。這是書法界當今最無趣的史盲二百五。
人渣意氣、銅臭格局,讓多少人失于史脈真實。
正是這一可笑與無知,有識之士,才冷靜地用雙眼去思想,尋求書法文絡的歷史,到底看到了什么?
其實,我從小認知書法時,老師的堂課,鐘、王、顏、柳,均系帖碑一體,南北不爭。晉人講求風骨氣韻、唐人講求氣度豪邁,宋人講求情景音韻,是我心中的種子。直到現(xiàn)在,仍為標準。
那時,“入木派”還是課堂正聲,聽了,道理直在。理論上講,建國初的書法教學,是一門課,老師多少知到一點古法。好在,研究魏晉的外公是專家,晨課時,常做示范,對“雀頭、雞距、柳葉”算有點點見識。后來,課一停,老先生均不在了,漸漸入木之法便失傳了。
這,是中國書法的可惜。
我欣賞一帆,重要的原因,是他幾十年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,極少應酬時流。每天,都從基礎的晉帖唐碑處著眼文化中國的書法脈絡,雖不及古法,但有古意。這系《美的選擇》特別強調的,藝術的基礎,是傳統(tǒng)。傳統(tǒng)是什么,是血液中流淌的從"開始″便脈動的“基因”。那個原始的根底的“存在”,一直讓“種類”穩(wěn)定地發(fā)展的“生命”,昨天看到的是古意,今天看到的是新生。
潛心古韻帖碑,堅持與眾不同。
這是一種格局。
我好奇,傳統(tǒng)教學與入木古筆,有何不同?作為書法家的方一帆,到底看到了什么?
一、以儒入書,正大光明
說到書法,我首提東坡?!睹赖倪x擇》曾有這一研究成果:東坡為藝,書法通神,畫法通逸,取道,自在于神逸之間。并認為,從權力意志距離說而言,神格為儒家正氣的廟堂意象。
儒家理性:書為文、器之上、觀天地、促圣情。而儒家書法格局:修身、正字、養(yǎng)心、化教。所以,皇權儒化后的中國書法意識,講求嚴正典雅的哲學風范。可以說,有權以來的中國書法,無不標志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。這在其他它三大古文明史中,是絕不可見的。
遺憾,書法研究,基因學,是重大缺陷。對儒文雅字的成書之理,遠失古生的認識。
入世為儒的書法之美,窮可以守身遺名,達可以尊主致平。這是基因與傳統(tǒng)。
傳統(tǒng)講究,沉密神形,如對至尊。古言縱橫可象,方謂之書。書之妙道,神采為上,骨氣洞達,爽爽有神。
物生有形,形有神精,能知精神,窮理盡性。
這,是書法,是根源于儒理的樂教。
先秦樂教是儒理人本文化的基礎。形于動靜,善于精神,中國美學德致為神的象征,在春秋演義中,便成為格局,至漢思一統(tǒng),樂者人心,神者精神,又奠定了中華基此的道德文章。東坡書道尊神,而不宋逸,其實就是漢后權力意志的正大光明。
儒理正形樂身的規(guī)典,從發(fā)生,便讓真善美的書法含義,具有了禮制的規(guī)范化、類型化,鑒此,書法的演變,慎重且緩慢。從甲骨、金文,到篆、隸、行、草、楷,可以說,中國書法,一直處于超穩(wěn)定狀態(tài)。
一帆兄為書法教者,儒禮滋身,首先講受:道德、事功、文章、風節(jié)。
這種人格完善、書品逐之的教化意念,根植是傳統(tǒng)、正統(tǒng)、情統(tǒng)。血脈,是情感從古致今的流淌。
我尊重一帆,首先是先儒后書的禮化規(guī)范,這是先古的呼吸,也是現(xiàn)今的氣息。
儒理中和的求筆“不欲”,是一帆書教的重要內容。他行書若中庸不求,藏欲思古。他說,書貴變,但變不見欲,力求精神的器而上。說白了,就是廣德達致,儀禮求神。
一次參觀他的課,他侃侃綜合,其對書法的要求是,用筆不宜太肥,肥則行濁,又不欲太瘦,瘦則行枯。不欲多露鋒芒,露則亦不吃眾,不欲深藏腳,藏則體不精神。不宜上大下小,不宜左高右低,不宜前多后少。
他強調:思慮通審、志氣平和、不激不勵、風規(guī)致遠。
所以我才有言,一帆君的書法是:
一帆書情遠。
中和境遠,是一帆書法的致求。
圓而且方,方而復圓,正能含奇,奇不失正,會于中和,務求遠境,斯為善美。
一帆致遠,在于宇宙和諧。
中國美學的平和致遠,正是神格大美的標志。
從哲學中國發(fā)生史看,書法宇宙和諧,脈動時序節(jié)奏,是書德致中的宇宙本體之美的文明。而以儒入書、正大光明,又引發(fā)中華文明之美的又一特征——龍飛鳳舞。
龍飛鳳舞的意像——力量與統(tǒng)治,幸福與吉祥。這與人們一般性的理解,是極為不同的。
社會部族化集合后的圖騰,是龍紋與鳳紋的出現(xiàn)。根植于龍文化與鳥文化,權力意志的正形禮尚意象,至儒生后,即至山德水性化的象征。故此,正大光明的龍飛鳳舞呈相,美化了中國藝術古遠的崇高與磅礴的境象范疇,書法若山岳,出筆勢山巒蜿蜒雄壯,結章構舒展不平起浮。這種壯闊大器之美,力透紙背,入木三分。
可見,有唐入木派的古遠情懷,是龍飛鳳舞的里行碑誌。
紋案的權力意志,意象為文字的權威性,表意的最高規(guī)范,成為器上之形的信息學交流化意。
花樣紋理,是中華文字發(fā)生的源泉。而權力意志的龍飛鳳舞則是心象形生的文與字。
回到一帆教授,雖不涉古法,但及古意。這系《美的選擇》特別強調的,藝術的基礎,是傳統(tǒng)。傳統(tǒng)是什么,是血液中流淌的從“開始”便脈動的“基因”。那個原始的根底的“存在”,是一直讓“種類”穩(wěn)定地發(fā)展的“生命”。
還是那句話:昨天看到的古意,今天看到的新生。
神格至尊的意象發(fā)生意識,遠古為龍飛鳳舞,我一直認為這是權力意志發(fā)生的人格轉向,即規(guī)制圖騰紋案的發(fā)生,基礎于宇宙本體的意象神化。每一古文明,均有宇宙意象神化的遠古傳說。
形與神的美感發(fā)生,本質上離不開古遠傳說的存在性。
形——體表狀貌,神——氣質靈魂,在宇宙本體論的神化期,中國美學,以形寫神首先促生了文與字的形上之美。象形神韻,一直是先古賢達的精神靈魂。其中,最重要的,是權力意志的宇宙化。書法的發(fā)生,應該是權力規(guī)制的意識表達范式。從信息學講,甲骨金文,最早是用刀刃記述意志交流時的情感。由于權力意志的宇宙自然形化,一開始,文字便脫胎于龍云紋,而紋案規(guī)制的文字化,不僅是文明的端始,亦是藝術哲學的發(fā)生。
龍飛鳳舞,文字因紋案的權力規(guī)制,本質體驗為宇宙秩序的神圣化。
秩序的神圣——中國書法宇宙本體論的核心意志。
我們看到的龍飛鳳舞,實質上是天賦人權的制度理想,天人節(jié)奏的四季吉祥意識,呈相為云龍紋的遠古發(fā)生,而這,又是文與字發(fā)生的基礎,即形之上神的藝術發(fā)生。
這一致因,是《美的選擇》基礎的認知。因為這個范疇,是書法研究的前沿與待開墾。我想,在此進一步強調:書法神格的審美,一早便成為中華靈魂,且權力意志為龍飛鳳舞,是有深刻原因的。這不單是巫儀圖騰的宇宙本體化,更是宇宙權力意志的秩序規(guī)制化。這與儒理仁為規(guī)制的大義秩序說,是一脈相承的。
從這一意義講,文與字的書法秩序,之所以發(fā)生為正大光明,體悟宇宙律脈,根本是自然秩序神圣化的人格呈相。
書法之美,美于神圣,是天人感應,是天人合一。
所以,我們看到的一帆書法教化,首尊中和正大,炎炎乎:光明磊磊,君子落落,泓然浩浩。
這是一種對本尊和根底的欣賞。
我說,一帆書遠,就是情至洞火巖紋的元始發(fā)生。那是用靈瑰書寫的神格精神。從這一意義講,文與字的書法秩序,之所以發(fā)生為正大光明,體悟為宇宙律脈,呈相為龍飛鳳舞,根本,是自然秩序神圣化的人格體驗。
書法之美,美于神圣,是天人感應,是天人合一。
這一光明的向往,時至有唐,顏筋柳骨的入木三分,繼右軍蘭亭后,終成書道正統(tǒng)。
一帆磅書,恰是浩氣大節(jié)的正統(tǒng)承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