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鼎先生是一位以山水畫聞名的當代畫家,其畫呈現出雄健、蒼勁、渾樸、沉厚的北派風格。近期,筆者欣喜地看到周鼎先生新近創(chuàng)作的一批人物畫,形象拙樸、情趣盎然,令人耳目一新。
這組畫以走西口的男女愛情為主題,通過筆墨技法、人物塑造、留白、題跋等方式營造出一個藝術的世界,飽含著濃郁的情思,寄托著畫家的審美理想,也是對西口地域文化的一種藝術表現。周鼎先生1955年出生于山西交城,青年時代遷居內蒙古呼和浩特,幾十年受中原傳統(tǒng)文化的陶冶和塞北風土人情的熏染,可以說他對西口地域文化是有著深入的感受和體悟。如果有機會在呼市舊城與周鼎先生一起吃燒麥、焙子這種“硬早點”,喝長天的磚茶,那么你一定會聽到他給你講述山西、內蒙這兩地的飲食文化,“燒麥”“捎賣”還是“梢梅”?他會認真地考證一番。還有這塊土地上發(fā)生的許多民間異聞、歷史掌故、人物逸事,周老師都會講得繪聲繪色、引人入勝。周老師講故事有起承轉合,有點染皴擦,什么時候鋪墊,什么時候設置包袱,什么時候揭曉謎底,都很有講究,讓聽者會心一笑。我想這種對故事節(jié)奏感的理解、把握正是他藝術修養(yǎng)的彰顯。這種藝術表現能力與他的繪畫藝術息息相通,周鼎先生崇尚自然,師古人亦師造化,他的繪畫靈感多來自于他的鄉(xiāng)村生活經歷,他常說一句口頭禪“種田人以種田為本”,他的畫上常鈐“我是農民”“吻黃土”這類印章,可以說鄉(xiāng)土文化為他的藝術創(chuàng)作鋪設了一種生命的底色,產生根性的影響。
周鼎先生筆下的人物,造型簡約、夸張,不是具象描繪,而是重在表情、達意、傳神。這組人物畫有兩個鮮明的特點。一是長題跋,二是融入民歌元素。
題跋是歷來中國文人墨客之間的一種文化行為,也是作者文化底蘊和書法功底的集中體現。隨著時代發(fā)展,當代的中國畫創(chuàng)作與欣賞發(fā)生很大變化,敢于在畫上大篇幅題跋的國畫家已鳳毛麟角,多數情況只落“窮款”,一方面是受西畫影響的時代審美趣味變化使然,另一方面也是當代人文化修養(yǎng)和書法功力所限。周鼎先生有多年的書法實踐,有綿綿不斷的情思、想法需要抒發(fā),因此他在畫上參差錯落地題寫了大篇幅的文字。這些題跋起到點明主旨、拓展意境的作用,增強了情感表達效果,豐富了作品的人文內涵。
民歌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、生活實踐中,為了抒發(fā)自己的感情、表達自己的意志、愿望而創(chuàng)作的,所表現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實、最深切的。周鼎先生把廣泛流傳于山西、內蒙古地區(qū)的民歌經過再度藝術加工、取舍,以題跋的形式融入畫面,將民間的通俗文化與文士雅文化結合起來,極富趣味性,這可謂是一種化俗為雅的手法。在《上包頭》一畫中周鼎先生題道:“二月二,龍?zhí)ь^,二娃子領奴家上包頭。不走水路走土路,一陣陣就到了殺虎口。經歸綏,過土旗,而后就是目的地。包頭城,盡漢人,蒙漢也能互通婚,處得就像一家人?!边@段題跋以白描筆法勾勒出走西口的遙遠路途,表現出包頭地區(qū)蒙漢民族融合、團結的風貌,傳遞出蒙晉地域的人情美和風俗美,情真意切,耐人品味。在《眊親親》一畫中周老師題道:“東圪梁梁高來西圪梁梁低,沙窩窩地里長刺尾。公雞頭叫就爬起,哥哥我沒吃了半把把米。騎上馬兒就追你,想你想你想死個你。哥哥我三天也沒喝一口水,水米不進就是為了個你?!边@段民歌表達出男主人公對心上人徹骨的思念,結合畫面可以理解為情人見面后的訴說,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熱戀情侶的熾熱愛情,感人至深。
周鼎先生創(chuàng)作勢頭一向旺盛,無一日不作畫,以雄健的畫筆表現著對世間的山川河流、飲食男女的獨特理解。其人物畫創(chuàng)作,積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和藝術積淀,刪繁就簡,立象盡意,于積墨山水之外,另辟蹊徑,別具一格,體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全面的藝術才能。
何瑞樂 2021年8月26日于呼和浩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