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山水畫歷來都是古今畫家抒發(fā)情感、寄托懷抱的載體。早在南北朝時,隨著山水詩的盛行,山水畫也開始發(fā)端。南朝宗炳在《畫山水序》中認為,“山水質而有靈趣”,是“仁智之樂”。他說:“圣人以神法道,而賢者通;山水以形媚道,而仁者樂,不亦幾乎?”由于當時玄學盛行,直接影響了畫家的創(chuàng)作觀和審美觀。自然山水和山水畫都可起到“凝氣怡身”的“暢神”作用。和宗炳同時的山水畫家王微在他的《敘畫》中說:“望秋云,神飛揚,臨春風,思浩蕩;雖有金石之樂,圭璋之琛,豈能仿佛之哉!”可以看出,歷來畫家對山水之鐘情。中國的山水畫歷經千年的發(fā)展,名作迭出,群星璀璨,成為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。
祥云又至136cm×68cm
在當代,山水畫的顯著特征是既要顯示帶有東方文化內涵的傳統(tǒng)功力,又要有現代的形式感。尤其在水乳交融的藝術表達中,這種形式并非暴露出任何形跡和空間狀態(tài),而是寓許多感知的和不可名狀的東西,它們游弋于水與墨、意與情中,體現著山水之莽蒼,闡釋東方文化獨有的審美觀。所有這些是基于將當代人的認識觀作為指導,在當代的藝術情境中所發(fā)生的創(chuàng)作結果。這一結果就是于創(chuàng)作語言上的內涵式發(fā)展和藝術形式上的外延式融合。
包洪波的作品就是這種認識的體現。他的作品所反映的首先是他具備的扎實的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這體現在其用筆具有傳統(tǒng)文人畫所強調的帶有書寫性的特點,使作品中的線條一波三折,富于彈性,自然流暢且飄逸靈動。其墨色或潔靜無塵、淡雅古樸,或渾厚雄偉、氣勢磅礴,均意境深邃,耐人尋味。同時他將所描繪物象的主要結構和特征,先變成筆墨符號(如遠端的山頭、樹木的枝葉等),再將其放入特定的空間關系的組合中來實現自己的創(chuàng)作意圖,極具當代意識。
盛世和諧之一240CM×120CM
其次他在構圖上打破了傳統(tǒng)繪畫的范式束縛,把畫面主題物象和留白同時納入畫面整體構成的統(tǒng)籌考慮之中,使形的輪廓關系和畫面的邊角發(fā)生著有機的內在關聯(lián),從而使面畫的各種造型因素形成了和諧、完整、豐富的有機整體??此戚p松、簡潔、單純的面畫構成,卻包含著畫家的精心設計和苦心經營,以輕松、自然、樸素的樣式呈現給觀眾,這乃是畫家在構圖處理上的高妙之處。
石氣入清秋240CM×60CM
更為顯著的是他通過個人對于中國山水畫精神的高度理解,所營造的充滿著風清云淡、寂寥空靜式的“超然脫俗”意境值得觀者品味。山水畫是最心靈化的藝術,中國山水畫受老莊思想及禪宗思想影響至深,注重個體心靈的體悟,常常于靜寂觀照中,求返于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節(jié)奏,以結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(jié)奏。相對而言,包洪波的創(chuàng)作沒有將所面對的山水作客觀刻板的自然描繪及再現,而是將其視為傳達個人情感的載體,通過畫面中筆墨的濃淡、點線的交錯、明暗虛實的互映、形體氣勢的開合等語言形式,將內心世界中對“清”、“凈”、“空”“逸”等精神層面的追求進行表達,從而創(chuàng)造出一幅幅意境幽深、脫去凡塵的胸中丘壑。
松下有知音240CM×120CM
山水創(chuàng)作在于“澄懷觀道”,這就需畫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創(chuàng)作中,投入到大山大水的懷抱,體味自然萬物的無窮變化和生生不息。尤其是當下,對藝術理解的多元化和創(chuàng)作上的多元化,使許多畫家茫然而不知所措。那么,發(fā)展當代中國山水畫,必須對傳統(tǒng)進行再學習,對生活進行再認識,重新審視過去,敢于揶揄既有的思維定勢,創(chuàng)造出有意義的新山水畫。
田園晚風136cm×68cm
溪山深處240CM×120CM
溪山煙雨240CM×60CM
祥云又至136cm×68cm
三月楊柳風240CM×60CM
中國美網(中國美網新入駐藝術家)
欣賞更多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