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 的 選 擇
范疇:藝術的定向
第二章:知覺動向力
(中)
陳雨光美學專著
第十屆全國美展優(yōu)秀作品獲獎畫家 李蒸蒸《重彩工筆設色·陳雨光先生》65×53cm
陳雨光(憨牛),農歷1949年生。選擇美學與中國畫視錯覺學說創(chuàng)始人。先后獲得過十余項省部委級科研成果獎(包括國家級課題)。在經(jīng)濟、數(shù)學、計算機、美學、哲學、邏輯等跨學科領域,出版有十數(shù)部專著,發(fā)表有數(shù)百萬字論文。其主要藝術哲學類代表著有《美的選擇》、《視錯覺:中國畫的基本格局》;書畫鑒評本《唐詩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宋詞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、《中國當代花鳥畫作品精選》、《中國當代工筆畫作品精選》;策劃組織了《中國畫三百家》。
《美的選擇》作者集數(shù)十年努力,首次在國內從藝術哲學的角度,對中國畫學科體系的確立做出了兩大基礎性探索:第一,定義且回答了“何為中國畫”,揭示了“察覺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”。第二,創(chuàng)立了以視錯覺動向力發(fā)生學為內核的選擇美學,從整體論的范疇論出發(fā),定義且回答了“何為美”。
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時八年、約集了三百多書畫名家,編寫出版了填補空白的書畫鑒賞版《唐詩、宋詞、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的詩評鑒賞家。
基于當代藝術家的深度交誼和研究,著作者在珍藏的《元曲三百首書畫集》中,共獲得百多位專業(yè)畫家的大力支持,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創(chuàng)意的繪畫原作。現(xiàn)今,許多書畫大家己故世。隨日時移,這部著作中的創(chuàng)作真跡和筆墨文范,己成為理解藝術的無法再獲的瑰寶,尤其數(shù)次展覽所引起的轟動,更證明,作為國粹的“詩詞曲/書畫文”的超越時空的神圣的崇高。
美的選擇 · 范疇:定向 · 知覺動向力
陳雨光美學專著
目錄
第一章:眼睛中的思想
第二章:知覺動向力
第三章:性知覺
第四章:精神象性
第五章:整體的特殊
范疇: 恒為動之靜——恒(動/靜)
——我的認知
馮霖章(潑彩肌理山水創(chuàng)始人)
《蘭楚芳·雁兒落過得勝令》54×88cm(憨牛居藏珍)
著名藝術家馮霖彰,在設計這種中心向心力時,線性動力矢量向左部投射,格局也是右輕左重,右空左實,視知覺中心亦在十字交匯點,這就是線性動向力的平衡。
這種平衡的點線組識律,有特殊的氣韻場。如果用中國畫的線條來運行,就會出現(xiàn)奇特的現(xiàn)象:當你把一個矢量線向一個方向進行投射時,三角形的另兩條線會發(fā)生反作用力,讓你感覺到,有拉力在逆向發(fā)生,你向上時,他就告訴你,應該在什么時候向下;你向左時,他就告訴你,在什么時候向右。這種反作用的定向的力,合在一起的時候,你的藝術最終會達到一種力的和諧,這和諧就是我們追求的美感的發(fā)生。我們把這種特別的力的運動,叫做線性知覺力的發(fā)生。
陳作丁《風帆如燕剪江行》45×63cm(憨牛居藏珍)
老藝術家陳作丁,用線勾,設計動向的組織,平面取勢馬一角,山之一角,水之一涯,被諸多三角矢量切割,層級分離組織了一個大的S型空間豎型結構,峭峰無頂,絕壁直下,營造了強烈的不穩(wěn)定,加劇了對右下角空白的倒壓,使峽江風帆產(chǎn)生了對持的空間險峻感,而空與滿的對抗,實與虛的沖突,高與低的突兀,又在如燕剪江的歌詩中,鳥瞰為寧靜與悠遠。
當然,線條魅力在于形生,它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所說的,在一個二度平面中有這樣一種力,這種力,是形成設計的基礎的或者最原始的。這個力叫什么呢?就是本文所說的結構動向力,或者說,你要進行創(chuàng)意的話,你實際上是在發(fā)生一種結構的動向力??刀ㄋ够囊饬x,其實也在探索點線面的空間組織,中國線性知覺力也不簡單于力透紙背,而是韻氣形生。也感觸到這種宇宙結構力的發(fā)生。山水畫家,總追求廣宇思維,眼中看到的是咫尺天涯。創(chuàng)意時總會發(fā)生這種奇特感知:藝術家觀照的是宇宙,而這種宇宙的結構思維,說穿了還是笛卡爾的平面坐標。這種笛卡爾的平面坐標,在一種平行線、垂直線與傾斜線的作用力下,就形成了特別復雜又特別簡單的結構。這種結構就是我們看到的藝術的能夠吸引你的魅力。從中,我們可以理解山水有趣味的形式與宇宙結構的關系:藝術的價值不是在現(xiàn)今喚醒宇宙紋樣,而是在現(xiàn)今喚醒活躍于生命體內的那個基本的動向力,以增強作品的表現(xiàn)力。
姚伯齊《焦墨山水扇面·無題》(憨牛居藏珍)
遺憾的是,在國內,這種空間的組織律——山水透視研究,現(xiàn)在幾乎等于零。很少有人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,為什么山水是一種具有空間魅力的藝術?而這種空間魅力的獨特性又由什么決定?這就是我所言說的動向力發(fā)生學。它告知創(chuàng)意,空間結構是由動向力的結構發(fā)生來進行組織的,藝術的設計實際上就是設計動向力的結構發(fā)生。
還是切入本文引入的關鍵詞——中心。
從構圖看中心,是重力與拉力自覺平衡的發(fā)生點。沒有這樣的一個平衡,我們實際上是感覺不到中心的存在。從美術史的角度看,中心與框架和舞臺的出現(xiàn),具有因果關系。特別是框架中背景的出現(xiàn),導致了中心關系的深刻變化,而這一演化最偉大的發(fā)生就是透視。
透視學是人類美術發(fā)展史最重要的奠基性演化,是從中世紀蛋彩畫到文藝復興油彩畫的演繹,是人類美術史發(fā)生最重要的革命。由于這一演變,我們整個創(chuàng)意的動向力發(fā)生,被變成了如下一個科學范疇
點、線、面——形狀、色彩、體積——距離、位置、投影——地平線、高光、陰影
從中心分離后,人眼看到的透視,都是變型的投影,所以,焦點透視,很長時期,被稱為幻影。它適應人眼的觀看習性。
山水視域呢?
它無中心逝點,人在欣賞時眼睛會不舒服嗎?一點也不,反有超然的空間感。這又為什么?
馬遠《梅石溪鳧圖》26.7x28.6cm
因為山水的空間視域,是非焦點視域,投射中心并不在傾斜消失線,它是空間中心的擺拼,馬遠的中心,是對角線的矢量視感平衡,李唐的中心,是上下分向線的矢量視感平衡,他們都講求分離與平移的重心平衡,矢量對沖是布局要義,擺布疏密是謀篇大義,這種拉擠關系,是另一幻妙。
中國古典性幻妙的特殊觀念在于,它是通過特殊的排列組合實現(xiàn)三度的整體,在山水中,各部分似乎是分離的,沒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規(guī)則把它們關聯(lián)起來,因此有散視的錯覺。其實在散點分布中隱藏著兩類十分有趣的關系排列:一是三度物體的形狀;一是平面投影的形狀。這兩類形狀構成了整體的基本關系。整幅畫作,作為一個整體,要想完成,必須進行兩種完全不同的構圖:一種構圖是向深度延伸的“舞臺”式排列;另一種是正面之內的排列。只有通過這兩種同時卻不同質的排列,具有整體性意義的構圖才得以完成。這兩種排列關系互補致中(通過對稱而達于的平衡):互為依存,又互為排斥;是沖突的所在,又是和諧的所在;是分離,又是整合;是部分,又是整體。對于這種中國式的二度中的三度表現(xiàn)方式,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體驗一下中國戲劇,早在一千年前,它就破除了時空對人物活動的限制,而以超時空、淺空間、無背景、平面性為表演形式,并造就了具有間隔感的觀賞效果。這說明,同一觀念土壤上生長出來的文化藝術,在審美形式上有著諸多的同一性。正是這個土壤,讓藝術的流源朝著更深的維度發(fā)展。
中國古典與西方古典的最大不同,就在于空間的理解。西方是典型的深度空間,中國是典型的淺度空間。同為平面,一是幾何式的連續(xù)思維,一是重迭式的離散思維。而后者又恰恰是人們批評的所謂缺乏科學的所在。因此,便面對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:什么是科學?是否西方的一般公理,強勢信號的一般規(guī)則,就是弱勢區(qū)域的一般標準?遵循了就科學,違背了就不科學。我根本地持否定態(tài)度。
視覺構圖的課題之所以吸引我,是因為知覺形式是通過藝術品進行交流的最有力、最必不可少的手段。為什么有形式的存在?難道不是為了使內容變成可讀嗎?
我和許多自稱有思想的人進行交流時,他都表述,啊,我非常有思想。遺憾地是,這么偉大的思想,我卻感知不到。因為,藝術品是一個奇特的東西,創(chuàng)意他的人只有通過一個有效的形式,才能讓欣賞它的人感知到。這就是我喜歡言說的創(chuàng)意者,所進行的一切努力, 就是要讓思想看得見。
努力地讓思想看得見,使藝術創(chuàng)意具有了復雜性。一件藝術品,它實際上是由兩類眼睛進行兩類不同的觀察:一個是創(chuàng)意者的眼睛,一個是鑒賞者的眼睛,這兩類不同的眼睛在進行交流時,會使藝術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感知。因此,藝術品的復雜性就恰恰在這兩個不同的碰撞之中發(fā)生。無法讓人感覺到的思想,就藝術角度說,是缺少一種形式,讓人能夠捕捉、感知和理解。而這種形式的結構又是什么呢?就是。你要發(fā)生一種力,這種力能夠運動,并且讓人能夠感知,即知覺動向力。它的發(fā)生,實際上是你用你的思想,設計出能夠讓人知覺的形式,并且,這種形式是基于動向力的發(fā)生,來讓人感知的。如果沒有這種發(fā)生,設計的一切努力都等于零。
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(1224年)
所以后來我的研究重點,我發(fā)生了轉變。我不再研究思想的本體,而是研究思想的方法,即你的思想,要讓人能夠看得見,或者說用一種方法把你的思想表現(xiàn)出來。這就是我通常所說的,讓思想變成一種力,并讓這種力發(fā)生出來。就是說,動向力發(fā)生學研究的是:你的思想是如何通過動向力發(fā)生的,沒有這種動向力,你的思想是不可能被感知的,而這種力如果表現(xiàn)成一種藝術形式,這一形式就是用三條基礎線的關系構造出來的投射。
美術發(fā)生史中,最有決定意義的是二度平面中舞臺中心與建筑中心的出現(xiàn)。它們與笛卡爾方格的概念,形成了可透視的新的圖底關系。藝術性在慢慢地發(fā)生,創(chuàng)意變成了一種奇妙的構造,他可以在平面中把一個立體完美的展現(xiàn)出來,從而使我們的藝術表現(xiàn)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。這一切都歸功于對三基線和動向力發(fā)生的深刻認知。
孟欲嘵《盧摯·沉醉東風》67×67cm(憨牛居藏珍)
我說過,所有的平面設計都離不開框架與方格,那么這個框架與方格就是決定我們進行設計的一個最基礎的空間,或者最真實的空間。在一個二度平面中,要想進行表現(xiàn),實際上就是要進行一個二度的投射,三度的投影。那么這個二度的投射,其中最基礎的關系就是遠與近、正視與斜視、掩蓋與暴露,拉直與彎曲。
這實際上就是在一個框架的方格中,決定我們設計的最基礎的力,就是重力與拉力。在這兩個力的基礎上,我們才形成了遠近、虛實、頂?shù)?,等等錯綜復雜的空間關系。
我們已明確,一個形狀的平行,一個形狀的邊線,是由形狀本身的一種骨架結構決定的。這種骨架結構實際上就是我們稱之的形狀的決定因素,或者,形狀是這樣發(fā)生的。
藝術的終極努力,就是要讓創(chuàng)意成為視知覺。
視覺知覺過程是形成知覺概念的過程。知覺概念是知覺式樣的本質特征。視覺創(chuàng)意就是藉助“形”揭示知覺式樣的本質特征。藝術的形狀也即是創(chuàng)意所能表現(xiàn)的事物的基本特征。事物的基本空間特征決定了事物的真實形狀。
周鶴云《湯式·滿庭芳》67×67cm(憨牛居藏珍)
藝術經(jīng)驗到的形狀之所以有意義,就在于形狀所概念的事物的基本特征,表現(xiàn)為對一類范疇的理解,并讓人經(jīng)驗到一類意義,從而產(chǎn)生美感體驗。人類所理解的優(yōu)美、崇高、正義、理性,無不象征知覺力的基本性質。藝術的打動就是基于知覺力:讓創(chuàng)意揭示人類的某種命運 一 進取與退縮、上升與沉降、擴張與收縮、果敢與畏懼、和諧與沖突。華夏之美的兼濟獨善、入世出世、富貴野逸、雄渾淡泊,無不象征知覺力基本性質的本質特征。 一句話:
所謂造型,本質上是骨架結構的投射,結果及動向力的發(fā)生。
所謂特征,本質上是骨架結構的決定因素。
所謂形性,本質上是三種動向線的關系。
時振華《盍西村·東城早春》68×68cm(憨牛居藏珍)